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完整版

·

一、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黄河流域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总结发明的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起初,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节气是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象确立的。“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后来,又相继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个节气,以及其他16个节气。随着古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认识,发现节气不仅与斗柄的指向有关,还与日影的时长有关,之后又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到了西汉年间,二十四节气便相继、完整的确立。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明代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从太阳黄经0度算起,沿黄经第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地球每年十二个月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上半月为“节气”,亦称“节”;下半个月为“中气”,亦称“气”。“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由于每年太阳运行的周期基本不变,二十四节气的日期也相对稳定。上半年每个月的节气日期为6日或21日,下半年每个月的日期为8日或23日,前后相差1-2天。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总结了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露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七十二候

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我国先民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又系统地找到了各个节气相互衔接和细化的“物化标志”。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为三候,共七十二候。如《素问》所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每一候五日,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称“候应”。据统计,七十二候中,植物共13候应,包括植物的萌动、开花、结实等;生物共39候应(其中动物7候应,鸟类22候应,昆虫10候应),包括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共20候应,包括气象的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揭示了一年中的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