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二字起源于何处?为何一直沿用至今?

admin ·

  众所周知中华二字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精神图腾,那么“中华”二字起源于何处?为何一直沿用至今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分裂的华夏大地自春秋时期开始就形成大小诸侯割据的局面,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们争霸的升级,分裂的中原大地形成了七个较强的诸侯并立的局面,秦国便是其中之一。

  秦国最初只是一个小国,但自从秦孝公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完成了变法强国之路。商鞅为当时的秦国打造了一系列严苛的法令和政治制度,完成了政治体制上的改革,自变法后,秦国的实力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虽然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杀,但商鞅推动的改革却保留了下来,此后的几代秦国国君励精图治,灭巴蜀吞义渠,一步步累积实力,秦国完成了从边缘国家到可争天下的强国的转变。

  到了嬴政即位时期,秦国已经累积了足够的实力,自赵国被灭后,东方诸国再无抵挡秦国虎狼攻势的实力,在公元前221年,秦国尽灭诸国,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千秋大业。

图片.png

  统一大业完成后,嬴政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嬴政又为他的新帝国设立了一系列法令和标准,改分封为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兴修水利,筑造长城,将华夏文明带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了标榜自己千秋的功业,嬴政给自己发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称号,那便是“皇帝”,在他看来,自己的功业盖过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十分适合此称号,从后世来看,嬴政也的确配得上这前无古人的霸气称号。

  除了发明“皇帝”这一开创性的称号外,秦始皇还为中国取了一个霸气磅礴的名字,那便是“中华”。

  “中华”是一个复合词,二字中的“中”取自“中原”,“华”取自“华夏”,“中华”二字意为地处中原的华夏地区。

  “中原”二字用于地理方位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在黄帝打败蚩尤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地处中央的豫州也被称为“中州”。

  上古的豫州地区存在有肥沃的三块平原地带,其一为河洛地区,指的是黄河与洛河交汇为中心的平原地带,这里是上古中国的中心地区。其二指黄淮平原,由黄河和淮河冲积而成,上古时期这里水草丰茂,多良田。其三是指南阳盆地,这里与黄淮地区一样,是适宜耕作的肥沃地区。

  因此在以农耕为主的上古时期,处于天下正中又多肥沃良田的豫州地区便被称为“中原”。此外,在广义上的中原地区也泛指整个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带,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一词也渐渐从地理概念演变为一个文化概念。

  在历代的古籍中可以得知,“华夏”一词有美好,盛大的意思,服章之美意为华,礼仪盛大意为夏。在汉族这个称谓诞生以前,华夏族一词则泛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民。

  华夏族源于上古时期的炎黄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随后经历了三皇五帝时期,中原地区建立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之后“夏”字也便有了中国之意。

  夏朝灭亡之后,“夏”有有了夏朝遗民之意,在商朝末年,周人联合夏朝遗民等其他部落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周朝。而在周朝,凡是遵从周礼的人都被称为华族人,而分封出去的诸侯国则被称为“诸华”或是“诸夏”。

图片.png

  因此自周朝时期开始,华夏一词变成了生活在中原文化圈内各族人民的统称,而后经历秦汉时期的统一,华夏一词也正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所以“中华”一词其实包含了两个含义,“中”指代的是上古时期中国人民生活的土地,而“华”字则指代的是自炎黄部落到周朝时期生活在中国的诸多部落和民族。

  汉代时期,“中华”一词曾出现在天文古籍《天文经星·中宫》中,此书中记载,东藩四星中的第二星名曰次相,处在中华东门的方位。中华东门则是传说的天宫太微垣东边的天门。

  此后的历史中,“中华”一词的含义多为代指中国,或是中原人民,区别于边域的夷狄。在元末时期宋濂写的讨元檄文中曾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也是此意。

  如今“中华”一词有了新的含义,不仅用以代指如今的中国或是生活在中国的各个民族,也指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们,只要我们心有华夏,无论去往何处,都可以骄傲的说我们是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