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不用白话文写文章?详解其原因

admin ·

  还不知道:古人为什么不用白话文写文章?用白话文撰写不是更利于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时间流逝,文言文白话文分离

  早在春秋以前的商周时代,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差别是不大的,人们撰写文章时为了使文章更为工整简洁,才把文言文作为专用的书面语言使用,而文言文其实就是古人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形成的。但是这时候的人们即使是用文言文日常说话,即便是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听懂。

  随着时间的发展,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长年的撰写习惯以及撰写规定等已经让古人撰写文章的文言文定型了,在以后的数千年里也几乎没怎么变过。

  但是白话文是日常使用的语言,与定型的文言文不同的是白话文一直在产生变化,变化的方向就是越来越方便以及通俗易懂,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移民的影响,各个地方的白话文相互交流融合,例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导致语言产生了变化,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等等,等到了唐朝之后,此时的白话文与文言文分离的更为明显,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图片.png

  省钱省力,惜字如金

  那古人为什么不用白话文写文章呢?尽管白话文通俗易懂,但是在科技技术低下的古代来说,写白话文还真不容易写,因为用字太多了,同样的信息含量,如果用白话文,可能会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数量。

  在古代的造纸术没有问世之前,古人写字时用的材料多数都是竹简,这些材料制造麻烦不说,而且还价格昂贵,重量也沉,即使是家中富裕不缺这些材料,书写的过程也比较费劲。因此古人为了省钱、省力、省时,写文章的要求就是能省字则省字,一切往惜字如金的方向上靠拢,而恰巧文言文就是最为符合这种惜字如金模式的,因此古人在书写时用文言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等到东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宋朝又改进了印刷术,纸张对人们来说没那么贵了,而且写的时候也比当初刻字时轻松多了,原来书写时不利的条件已经没了,为何还是用文言文呢?其实原因就是文化的传承性和习惯性,古人自小读书起都是用文言文已经形成一种习惯,而且文言文定型后格式稳定,言简意赅,而人们习惯了也就不容易更改了。

  提升格调,读书人地位提高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点,古代的读书人还能用这种文言文来提高自己日常的格调,以此来区分自己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而历史上读书人的地位也是随着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分离,从而变得越来越高,文言文在后来即使给普通人读出来,他也不懂,而读书人一看就懂,这样一来读书人地位肯定会变高,这也是通过文化差异获得优越感的一种形式。

图片.png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籍中都是用文言文的,在宋朝时,随着文化文学的兴盛,也会有很多人用白话文去撰写文章,而这部分人就是宋朝“勾栏瓦舍”里那些进行文化表演的人,例如说书人等等,他们表演时所用的底本,也称为“话本”,就是融合了当时的文言文与白话文,形成了一种不仅字数精简而且更易懂,一种新的文言体,也就是白话小说,类似于四大名著那样。

  等到了宋、明、清时期,人们所用的白话文与今天的差异就不大了,基本上现在我们都能听懂。例如朱元璋下圣旨,要求抵御倭寇时圣旨中就是这样说的“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与今天的白话文基本无异。

  我们不得不去佩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就是这博大文化中的一种。而古人用白话文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传承演化,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用的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