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活剐三千宫女是真的吗 朱棣有没有做过这件事情

admin ·

  还不了解:朱棣和三千宫女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活剐三千宫女?她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1420年,朱棣活剐三千宫女,不仅亲自监刑,而且亲自操刀。当时,老天连连示警,雷电轰击,但他视若无睹,肆意杀戮。他如此暴怒,是因为自己最心爱的妃子,死于非命。

  朱棣最心爱的妃子,是权贤妃。

  她是朝鲜人,皮肤白皙,擅长吹玉箫。

  1408年,她被朝鲜进贡给朱棣,次年就封了“贤妃”,可见受宠。

  后来,权贤妃死于非命,朱棣发现其中另有隐情。大怒之下,他活剐了三千宫女,留下暴虐的名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情始末

  1402年,朱棣把亲侄子朱允炆赶下台,自己当了皇帝。

  为了夺权,几十万将士战死沙场,“正学先生”方孝孺因为支持朱允炆,被朱棣灭了十族。

  自此,朱棣名声尽毁,被冠上“心狠手辣”的名号。

  1408年,为了讨好朱棣,朝鲜甄选了5位美女,给明代进贡,权氏就是其中之一。

  权氏这个人,似乎长在了朱棣的审美点上。

  她皮肤白皙,长得好看,又擅长吹玉箫,有着不同于中原女人的风情。

  很快,朱棣就对她爱不释手。

  据《明史》记载,入宫第二年,权氏被册封为“贤妃”,可见其受宠。

  当时,徐皇后去世,宫中只有1位张贵妃在贤妃头上。

  从这个角度看,权贤妃的地位,位列第二。

  《明史》:列传一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永乐时,朝鲜贡女充掖庭,妃与焉。姿质穠粹,善吹玉箫。帝爱怜之。七年封贤妃,命其父永均为光禄卿。明年十月侍帝北征。凯还,薨于临城,葬峄县。

  1410年,权贤妃跟随朱棣北征,回来途中,突然病逝。

  她的病,来势汹汹,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朱棣非常悲伤。

  徐皇后死后,他最宠爱的,就是权贤妃。

  猝不及防的失去,总是让人痛心疾首。

  就在此时,突然有宫女跑来揭发隐情。

  宫女称:“权贤妃不是病死,而是被同为朝鲜贡女的吕美人害死的。”

  原来,吕美人见权贤妃得宠,心中嫉妒,就串通太监和银匠,在权贤妃经常喝的胡桃茶中加了砒霜,毒死了她。

  朱棣火冒三丈,当场下令,处死太监、银匠、吕美人的宫人。

  而主谋者吕美人,朱棣用烙铁折磨了她整整一个月,才让她解脱,处以死刑。

  吕美人死后,朱棣还是不解气,又联系朝鲜王朝,将吕美人的母亲接过来杀掉。

  其实,事情到这里,朱棣的处理,只能算残忍,并不能算不可理喻。

  他处罚的,都是犯了错的人。

  可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

  1420年,朱棣突然发现事情的另一个真相。

  原来,害死权贤妃的,不是吕美人,而是后来被选入宫的商人之女吕氏。

  当时,吕氏想要巴结吕美人,可吕美人看不上她。

  于是,吕氏怀恨在心,策划了一场“诬告”。

  《朝鲜王朝实录》:先是,贾人子吕氏入皇帝宫中,与本国吕氏以同姓,欲结好,吕氏不从,贾吕蓄憾。及权妃卒,诬告吕氏点毒药于茶进之,帝怒,诛吕氏及宫人宦官数百馀人。

  从这个记载来看,吕美人根本没毒杀权贤妃,她是生生被冤死的。

  朱棣难以接受。

  这种被耍弄的感觉,让他分外恼火。

  最重要的是,处死吕美人后,朱棣对吕氏一直特别好。

  当年,吕氏的宫人鱼氏与人私通,朱棣也因为宠爱吕氏,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东窗事发,真相大白。

  朱棣还来不及发作,吕氏和鱼氏就直接畏罪自杀了。

  还没出拳,对手就告饶,朱棣更生气了,直接把屠刀挥向了吕氏的宫女们。

  可怜的宫女们,连到底发生了什么都不了解,就被关了起来。

  慌乱之下,她们胡乱认罪,甚至说出“谋反”二字,称吕氏想要谋杀朱棣。

  人到暮年,正是怕死的时候。

  朱棣怒了,直接在宫里掀起了一股“连坐”之风,宁可错杀1000,不肯放过1个。

  于是,只要和这些宫女有一点牵连的人,全部凌迟处死,人数足足达到2800人。

  《朝鲜王朝实录》:后贾吕与宫人鱼氏私宦者,帝颇觉,然宠二人不发,二人自惧缢死。帝怒,事起贾吕,鞫贾吕侍婢,皆诬服云:“欲行弑逆。”

  以上,就是朱棣活剐三千宫女的始末。

  这些事情,都被记录在《朝鲜王朝实录》中。

  据说,当时,朱棣亲自监刑,甚至还亲自操刀。

  上天连连示警,有雷电轰击,可朱棣毫不在乎,也丝毫不停止,即“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

  那么,问题来了。

  这件事,是真的吗?

  朱棣暴虐好战的形象,深入人心。

  仅从性格来看,《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有模有样,似乎是真的。

  然而,仔细分析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就能发现,这段记载,处处都有漏洞。

  第一,1420年,朱棣根本没有时间看宫女活剐,更不用说自己动手

  1420年前后,朱棣正忙着迁都。

  他想要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

  要了解,一个国家要迁都,不像搬家这么简单。

  迁都,事关国家经济、政治、国防等的方方面面。

  朱棣是皇帝,他不仅要关注宫殿是否落成,还要密切监视北方各部落的动向。此外,他还要及时物色好要职人选,安置好一批随都城一起搬迁的皇亲国戚。

  除了迁都,朱棣还在外征战。

  1421年,朱棣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

  1423年,朱棣第四次北伐,亲征阿鲁台,得胜归朝。

  一边连连征战,一边忙着迁都,朱棣哪里有时间来监督宫女凌迟呢?

  要了解,凌迟的刑罚,可是非常繁琐的。

  根据《大明律》的规定,“凌迟”之刑,是专门用来处置谋反、谋大逆等罪大恶极之人。

  《大明律·刑律》载:“谋反大逆: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这是一种非常严酷的手段。

  犯人会被绑在十字架子上,刽子手从左胸口开始,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片下来,达到肢解的目的。

  一般来说,熟练的刽子手,肢解三千刀才会让犯人断气。

  整体耗时,至少要好几天。

  这种刑罚,目的不是让犯人死亡,而是让他感受到痛苦与折磨。

  从行刑时间来看,朱棣要观摩三千宫女凌迟,就算一次30个宫女同时进行,他至少要看上好几个月。

  事务繁忙,1420年前后,朱棣估计根本没这个时间、心情,来干这么无聊的事情。

  至于自己动手,就更不可能了。

  这是一项非常有技术性的工作,可不是谁都能干的。

  第二,《朝鲜王朝实录》的可信度,并不高

  研究历史,讲究史料之间的互相印证。

  但是,“活剐三千宫女”这一事件,只在《朝鲜王朝实录》中有,根本找不到其他史料。

  《朝鲜王朝实录》的撰写者,是朝鲜官方,这一点,可信度也要打个折扣。

  一方面,这一事件,基本属于明代皇宫秘闻,朝鲜方面难以得到一手信息;

  另一方面,明代本土的历史,根本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此外,一向喜欢抹黑朱棣的史学家们,也没有将这件事情写进《明史》。

  按照规矩,史书编纂,是后朝修前朝,但一般会隔一个朝代。

  而《明史》《明通鉴》等史书,是清代人编撰的。

  他们在史书中,有刻意抹黑明代皇帝的嫌疑。

  朱棣,是被贬低得最惨的皇帝之一。

  后世的编者,大多同情朱允炆。

  在这种背景下,但凡“活剐”之事是真的,他们绝不可能不收录。

  由此可知,这件事大概率不是真的。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因为《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衍生出许多花里胡哨的版本。

  比如,有版本认为,朱棣是为了惩罚太监和宫女对食,才如此残忍;

  比如,也有版本认为,朱棣此举,是为了避免宫中有人怀了朱允炆的孩子……

  这些说法,简直比《朝鲜王朝实录》还不靠谱,经不起半点推敲。

  简单来说。

  如果要避免对食,“杀一儆百”就已经够了,完全没必要杀三千,何况还只杀宫女,不杀宦官,根本不说通。

  如果是避免朱允炆有后代,应该在1402年动手,而不是18年后。

  1402年,朱棣谋朝篡位的时候,朱允炆就已经在南京不追所踪,若他想要避免怀孕生子,当年就要出手,不可能等18年以后,等到1420年,才想起来杀宫女。

  说句不客气的话,若真有这个孩子,1420年,估计人家早就起来造反了。

  【写在最后】

  其实,热爱八卦,是人之常情。

  不过,有一些故事,只要稍加分辨,就可能发现蹊跷。

  朱棣的确有狠辣的一面,但他并非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他诛十族,是有原因的;他每一次使用残酷手段,也有自己的目的。

  他的狠辣,要么是为了政权稳定,要么是为了国家治安。

  朱棣是值得尊敬的。

  他开创了永乐盛世,立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规矩。

  此后,明代皇帝,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哪怕是亡国之君崇祯,也没有违背祖训。

  朱棣是永乐大帝。

  天子守国门是他,抵御外敌是他,征战多年、死在路上也是他。

  张居正称他:“成祖文皇帝,再造宇宙,功同开创。”

  这个评价,并非没有道理。

  朱棣作为帝王,或许有缺点,但是,我们不能用莫须有的东西,来污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