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诛九族到底是有多大的罪?为何无人逃跑?

laokai ·

  古时封建社会,帝王们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会制定严厉而残酷的刑罚。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要说古代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毫无疑问便是“十恶不赦”之罪,但要说古代最为严重的刑罚是什么,恐怕就当属“诛九族”了。所谓“九族”,一般认为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而这几乎囊括了一个人的所有亲友,其牵连之广可想而知,要知道古代极为重视血脉传承,“诛九族”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来说,无疑都是毁灭性的打击。那么问题来了,在一个人被判处“诛九族”后,为何其族人宁愿等死也不跑呢?

  原因之一:没法跑,根本没有逃跑时间

  在通讯发达的现代,一旦有人发生事情,其亲朋好友很快便能得知,然而在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信息传递却极为缓慢,最为高效的信息传递直接掌握在朝廷手中。如此一来,即使族人犯罪被抓,其亲朋好友很难短时间内得知消息,从而丧失逃亡时间。

  作为古代最为严重的“刑罚”,凡是被“诛九族”者,无疑不是犯了谋逆、谋叛、谋反等大罪,此等大罪被株连是必然,因此在抓捕罪犯时,居于当地的亲族基本也会被直接捉拿,而对于其不在当地的亲族,朝廷一般会选择封锁消息,同时通过朝廷的消息传递渠道传令各地官府拿人。

  与此同时,由于古代交通较为落后,百姓活动甚至是官员的活动半径也极为有限,因此如果相隔较远,那么即使关系较近的亲族,如果相隔距离过远,平日里的联系也相对较少,很难得知亲族是否犯罪。再加上历史上“诛九族”的案例实在太少,谁也难以预料此等横祸会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

  如上,一旦有人因罪被判处“诛九族”,其亲族在无法事先预料的情况下,得知消息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官府的消息传递速度,因此等到官兵上门拿人,恐怕其亲友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不要说逃跑了。

  原因之二:没地跑,离家很难生存下去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的聚集区通常相聚较远,人员流动性很差,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出过远门。一旦逃离故乡,生存就成了首要问题。一旦被牵扯进“诛九族”的案子,那可就是朝廷钦犯了,就算你侥幸逃脱,也会遭到官府的广泛通缉。

  古代虽然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但从秦汉时期便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因此即使侥幸逃脱了官府抓捕,想要在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生活下去,在古代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是逃亡路线,你将面临着大路不能走、小路危险大的问题,走大路必然要面临各地官府的设卡核查,又该如何解决身份文牒、官凭路引问题?小路倒是可以避过这些,但小路却极容易遇到打家劫舍的情况,又该如何避过?

  其次是逃亡地点,大成镇固然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成分复杂,可相对应的大成镇的官府机构相对完整,不仅出入城都要接受检查,而且居住在城中也会面临盘查,被发现几率极高。而乡下野外虽然天高皇帝远,可正因如此邻里之间大家都极为熟悉,突然来几个陌生人那是极度碍眼的,一旦被保甲里正告发,那还是得玩完。

  如上,大路不能走、小路危险多,人多的地方不能去,人少的地方也不能去,如此一来恐怕也只能逃去荒无人烟的地区了,不过荒郊野外虽然不会被发现,但相对的生存环境也极为恶劣,能否活下去只能听天意了。当然,上山落草或许也是一条路,但却面临着官府的围剿。

  原因之三:不敢跑,为了确保血脉延续

  “诛九族”虽然比较灭绝人性,虽然牵连较广,但也并非毫无人性可言,在执行过程中并非所有人都会被杀。这里的“诛”其实更多是“株连”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人犯罪、举家牵连,但却不一定会被全部判处死刑。

  按照唐宋旧律,哪怕是犯了“谋反大逆”的重罪,也只有十六岁以上的父、子、孙会被判处死刑,即使到了明清牵连范围更广,但也仅仅扩大到了父、子、孙、兄弟和伯叔,而其他家属一般都不处死,一般会将他们流放或卖给功臣为奴。

  至于“谋叛”等相对低一点的罪行,除了罪犯被人要被处死之外,其余亲属虽受牵连,但均不会被处死,一般也就是流放、发卖了事。而且即使是直系亲属,对于年老和年幼者,官府通常也会免死。

  如上,为了避免血脉彻底断绝,被株连者即使得到了消息,只要不是直系亲属,都没有必要逃跑。毕竟,本来不会被判处死刑,遇到朝廷大赦还能免罪回家,而一旦逃跑再被抓,那可就真的没有赦免的余地了。

  实际上,历史上虽然设立有“诛九族”之罪,但实际上除了隋朝杨玄感因谋反“罪及九族”和明朝方孝孺被“诛十族”之外,真正被“诛九族”的例子极为罕见,秦汉时期则大多为“夷三族”。而从以上三点来讲,即使被“诛九族”,其族人想要逃出生天,也是极为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