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娶妻都是十三四岁的女子 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存在

admin ·

  对古代娶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13,14岁的女孩?

  喜欢看清宫戏的朋友们都了解,古代选秀的秀女都是十四五六的少女。顺治帝二十多岁的年龄孩子都有了十七八个,你了解古代男子为什么要娶十三四岁的女孩吗?

  01传统社会的婚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认为,男子20岁、女子15岁就已经是结婚的最高年龄了,超过这个年龄还没有婚配是不合礼仪的。到吴越争霸的时候,连年战乱,越国濒临灭亡人丁锐减,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恨需要大量的兵丁发展生产,充盈兵力。因此立下了“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的法令。

  事实上,在我国古代社会,甚少考虑男女的生理成人,而是注重礼仪成人。意思就是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要举行“成人礼”,这就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谈婚论嫁。

  男子的成人礼称为“冠礼”,意味着男子需要独立承担责任,并拥有了参与宗庙祭祀的资格;女子的成人礼称为“笄礼”,在女子十五岁(十六岁)由家中长辈为其举行,成人礼毕就表明可以嫁人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朱熹的《朱文公家礼》中有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为婚姻年龄的说法,在南宋时期以此为法令加以执行,之后历朝历代也均以此为蓝本规定男女结婚的年龄。

  清代的《钦定大清通礼》规定“男年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服,皆可行。”意思是适龄的男女不在哭丧、守孝的特殊时期都可以结婚。

  《甄嬛传》中淳儿就是十四岁入宫,但考虑到生理原因,直到十七岁才侍寝。在皇室内部由于政治原因、皇位继承等需要,男女婚龄更早。如孝庄文皇后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只有十七岁。清代也是我国古代人口基数非常庞大的时期,到康乾盛世时期已经达到一亿多人。

  02封建社会的影响

  任何法律政策制定的基础一定是当下的社会环境。那么历史上各朝代在规定婚姻年龄的时候,或多或少会考虑到人们的生理因素,但是统治者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政治因素。

  首先就是古代的战乱频繁,所受其害最深的也是平民百姓。每逢战争时期,统治者就会提出很多推动男女早婚早育的政策。秦一统六国后,大兴土木,老弱妇孺均被征调,导致京城人烟稀少。直到汉初建国后,为了恢复人口数量,便鼓励百姓早婚。

  为了增加劳动力,扩大生产,惠帝下诏:对年满十五岁至三十岁还未出嫁的女子征收五倍的赋税。以此来推动民间适龄婚姻的男女尽早结婚生育。得益于此政策,到汉平帝时期,全国人口数量达到了六千万,远超之前任何朝代。因此,较低的婚姻年龄政策便成了鼓励生育人口的必然选择。

  我国古代朝代更迭多是以暴力手段,劳民伤财,人口锐减是难以避免的影响。新的统治者都会采用休养生息,休兵止戈的政策引导百姓尽早生育。如晋武帝实行地方长官许配婚姻,也是由于东汉末年三国战乱,死亡人数众多,一统后的晋武帝迫切希望增加人丁,提升国力而采取的方法。

  南朝时期也有早婚的立法规定,即女子年满十五岁必须出嫁,否则家中族人也要承受连坐罪刑。

  可以看出婚姻年龄立法规定,与当时的社会形式是密不可分的。要么是征战连连、补充兵源的需要,要么是战争过后恢复生产、多征赋税的需要,而对结婚男女的生理状况,健康程度没有涉及。

  除此之外,还有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商都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学者们就发现了“子孙永昌”之类的吉祥语,说明我国古代“多子多福”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三世或是四世同堂成为了人们普遍的追求,而古代战乱频繁、医疗落后,为了实现家族兴旺壮大,使得百姓在一定程度上会自发的降低生育年龄。

  皇室也是如此,为了江山有继,汉昭帝八岁即位时就娶了霍光的六岁外孙女;东汉王莽为了控制朝野将自己十二岁的女儿嫁给汉平帝为皇后;汉文帝十四岁时与窦氏结婚。早婚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政治意义。

  另外,古代男子娶妻的年龄也与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有关,据史料记载,西汉二十三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为三十六岁,魏晋南北朝时期共有六十五位帝王,其平均寿命为四十四岁,从秦朝始皇帝算起到清末溥仪的三百位帝王,其平均寿命为三十六岁。

  而皇帝的衣食住行,在传统社会中都是最好的,不可能存在没钱治病,营养不良的情形,就是这样,其平均寿命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低了。因此,如果对比来看,那么古代男子娶13,14岁的女孩子,大概也就相当于如今男子娶20岁左右的女孩子。

  所以在那时看来,并不能算是早婚。这些原因,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无可奈何的选择,毕竟封建社会,除了服从,也别无他法。

  03结语

  虽然这样做并不能说是一种错误,但是,低龄结婚生育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巨大的。另外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平民百姓多以五谷杂粮为食,营养补充不够,对孕妇和婴儿的健康是非常亏损的。可见,古代要求男女婚配只以男女具备生育能力为基础,而不考虑其个体差异和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