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的官员一般都穿什么?官服又是什么样的?

laokai ·

  中国在古代社会中的人们,都必须严格遵守穿衣“礼制”, 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朝官服与其他朝代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而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将“满朝朱紫”变成了“满朝禽兽”,从唐宋时期以朝服颜色分辨官员品级变成了以“补子”分辨官员品级。其实,除此之外,在服式、官帽、官靴等方面,明朝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明朝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我们分别来看看。

  麒麟袍是明朝官吏的一种主要朝服,主要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

  麒麟服(请无视皮带,应为玉带)

  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一书,便专门叙述到了这种服饰:“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照规定,其所绣花纹与补子相同,《明史·舆服志》记载: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

  作为朝服,麒麟袍可以说是非常华丽,其所绣花纹,除了胸前和后背两组外,在肩袖的上端和腰下也均绣有花纹。而在左右肋下,各缝有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这称为“摆”。

  这是我们比较熟知的一套衣服,为官员们平日里办公所穿的衣服,其特点是: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腰间束带。

  带乌纱帽、穿盘补服是明朝官员的主要服饰,而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腹部的“补子”,根据其所绣图案不同,很容易区分官职和品级。当然,这种袍服应用也比较广泛,不仅官员可以用,宦官、士子、百姓也可以穿,不过颜色有所区分,且非命官无补子。同时,百姓所穿的盘领衣也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对文武官员的常服长度进行了规定:文官,白领至裔,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则制定了“补子”制度,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

  补子图案也有详细规定:公、侯、驸马、伯为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则为练鹊;风宪官则为獬豸。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这个属于明代的“赐服”类。

  公服、祭服和赐服

  1、公服:通常用于公事、常朝、谒见、婚礼时所穿的一种汉服,明朝公服仍然遵循唐宋时期,亦为袍式,以袍的颜色,袍上绣花之花径大小以及腰带的质地分辨品级。这种服制为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用纻丝或纱罗绢制作。袍服颜色,一至四品为绯色,五至七品为青色,八至九品为绿色。按品级绣织各种大小不同的花纹。八品以下官员的公服没有纹饰。穿公服时,头上须戴幞头。

  2、祭服:也就是祭祀时所用的礼服。明代建立初期,朱元璋认为古制太过繁琐,因而只允许在祭天地、宗庙等特大典礼中采用衮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而且即便是衮冕,也只有皇帝、太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才会常备,这使得冕服成了皇室的专属,而群臣于祭祀的场合则只有以梁冠、青衣、赤裳等所组成的祭服。

  3、赐服:这个主要是皇帝特别赏赐的一种服饰,赏赐对象通常没有限制,既有功臣勋戚、也有太监官宦,还有外国使节,区别于以上各类,主要有蟒服、飞鱼服、斗牛服、麒麟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