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何疑点重重?

laokai ·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建立了宋代,然而他的死让很多人疑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不仅一举歼灭了吴越王等人,还收复了漳、泉两处失地。后来亲自带领大军讨伐太原,彻底摧毁了北汉等反动势力。所以,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在赵光义的朝代就已经结束了。

  但是宋代心中仍有一件解不开的心结,那就是被霸占的燕云十六州。尽管为了收复失地,赵光义两次带兵攻打辽国,还做了许多准备,但都没能将辽国人赶离燕云十六州的领土。

  赵光义登基后,前期一直是英主的表现,不论是一统天下的努力,还是收复失地重塑国威的态度,他都积极处理、谨慎应对。对于燕云十六州的失守,赵光义几次带兵围剿辽国大军,做了许多规划和策略。

  虽然没有收复失地,但是赵光义积极进取的态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赵光义这种拥有着雄心壮志的君主,为何会在两次进攻辽国后就不再振作,反而转成守势了呢?

  一、两次北伐的失利

  后唐时期,大将石敬瑭任职河东节度使。但是当时的君主经常猜忌、怀疑身边的大臣们。石敬瑭深知自己已经不受信任,便早早的计划着自保。他集结兵力,起兵造反,后来又向契丹求助。

  在契丹的帮助下,成功击败后唐大军。因为石敬瑭与契丹的联盟使他在契丹有了声望,战事结束后契丹人便册封他为大晋皇帝。作为回礼,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人以表达对契丹伸出援手的感谢。

  对于中原而言,燕云十六州是一处防守重地。它凭借天然屏障,直接隔离了中原地区和游牧民族。所以石敬瑭此举是将宋代的国门永远的向契丹人敞开,并且没有防守的余地。

  等到宋代时,燕云十六州所带来的威胁让统治者坐立难安。因此,宋太祖创建宋代后,就多次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并且拟定了许多计划,希望通过购买的方式将燕云十六州买回来。

  据《宋史》记载:宋太祖设立金库,希望能与契丹人做一笔交易。并且派遣使者表示,只要能够归还燕云十六州,契丹人就可以随便提条件,宋太祖在能够承担的范围内,都会一一应允。

  由此可见,赵匡胤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也是费了许多心血。他表示如果不能用钱赎回燕云十六州,他便会将这笔钱当做军饷,招募士兵去攻打城池。

  因为赵匡胤的执念,每届君主都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壮志,赵光义也不例外。赵光义不仅在北伐时收复了北汉,还战胜了辽国的援兵。

  士气正佳之时,赵光义以太原作为根据地继续北伐。这场战争一直打到了燕京,却不料想赵光义竟然因战争而中箭受伤,为了保障君主的安全,大军不得不迅速撤离。

  后来赵光义再次带领大军北伐,并且做了很详细的规划。赵光义将大军兵分三路,分别从东西中三个方向进攻。西路军和中路军的进攻之路非常顺利,几乎是屡战屡胜。

  但是东路的主力军却遭到了敌方的顽强抵抗,不仅粮草道路全部被切断,甚至和其他两路军也断了联系,无法汇合,最终惨败。这一次失败还不足以让赵光义一蹶不振,真正击垮他,让他不得不化攻为守的原因在于其他方面。

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何疑点重重?

  二、内部叛乱

  赵光义即位时,北宋还没有建立很久。但却在这短短的时间中爆发了农民起义。农民的大多土地都被官僚所占据,无地可种,赋税的重担又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在这种情况下,不堪重度的人们提出了叛乱的想法,集结了人群后,就开始了叛乱之旅。尽管此次叛乱只有半年的时间,却将北宋前期存在的问题暴露的一览无余。

  原来唐代末期的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就没有被完全消灭掉。他们仗着自己的政权,不断搜刮百姓,导致生灵涂炭。而且唐代官府的不作为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所以在长期的重压下,发动起义的百姓便源源不绝了。这次农民起义让宋太宗明白了内部的危机的严重,不得不先停下所有计划治理内政。

  三、外部强敌

  宋代初建时就发生了多次叛乱。李元昊在挣脱宋代的控制后,建立了西夏。此前双方一直处于表面和谐状态,但此次李元昊新建另一朝代无疑是对宋太宗的挑衅,大战一触即发。

  在此后的多次交锋中,宋军多次败于李元昊手下。宋太宗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后发现指挥方法和多方面作战经验都无法落实,于是不得不采取重内虚外的策略。

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何疑点重重?

  宋代守内虚外的这一政策有利也有弊。此项政策实施后,朝中很少有武将叛变。人民生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百姓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宋代当时的经济水平也达到了巅峰。

  然而,为了保证首都的防守坚固,边境常年经历战事之处只能派遣年老体衰的老兵镇守。这一决定带来的结果就是宋代长期处于“挨打”的状态,为了保护领土,只能靠进贡和依附其他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