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敬有哪些事迹?为什么姚广孝劝谏朱棣一定要杀了他?

laokai ·

  卓敬,字惟恭,明朝大臣,曾担任户部右侍郎。他是个有深谋远虑之人,曾秘密上疏朱允炆,劝谏他徙封燕王朱棣于南昌,然而并未被采纳,之后就爆发了“靖难之役”。他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明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因不满建文帝朱允文削藩政策,在燕京(今北京)发动了靖难之役,打着当年朱元璋口谕,朝廷有变,藩王带兵靖难的旗号,堂而皇之地与建文帝进行了大明朝的叔侄大战。

  最终,朱棣在一代黑衣宰相姚广孝等人的辅佐下,攻破南京,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成功,同时也逼得建文帝投火自尽,最终获得了大明江山,世称永乐皇帝。

  永乐皇帝登基后,对前朝建文帝身边的大臣给予了极为残忍的惩罚。黄子澄被判凌迟,齐泰被判凌迟,一代儒学大师方孝孺因拒绝朱棣劝降,竟被史无前例地判处诛连十族,连方大师的朋友都被杀干净了。可见朱棣对这些建文近臣的恨意有多深。

  除了惩罚近臣外,朱棣对建文帝的叛臣还是非常客气的。最有名的就是大才子解缙,解缙这个人太不厚道,白天在建文帝面前刚表完忠心,晚上就收拾铺盖卷投奔朱棣。

卓敬有哪些事迹?为什么姚广孝劝谏朱棣一定要杀了他?

  不过朱棣还是非常赏识他的识时务,不仅保留了解缙的性命,后来还给了他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编著《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完成后,解缙一度成为了明朝第一届内阁大臣。

  对于朱棣来说,能够靖难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人才。首先自己能够善用人才,在朱棣身边,文有姚广孝,武有张玉、朱能等辈。

  这些人无一不是风云一时的人物。其二就是建文帝不善用人才。在建文帝身边不是没有能人,但是他只听齐泰、黄子澄等腐儒之言,一味的纸上谈兵。军事上任用早已暗中叛变的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最终导致失败。

  其实建文帝身边是有很多能人的,只是他并不善于用人。在边关,建文帝有平安、盛庸等大将,这些人熟识朱棣战法,却一直不得重用,直到李景隆几番落败,他们才得以掌握兵权。如果不是几次天公不作美,朱棣早已是二人刀下亡魂。

卓敬有哪些事迹?为什么姚广孝劝谏朱棣一定要杀了他?

  在朝廷中,建文帝还有一员能臣,他就是卓敬。卓敬在建文帝时期担任户部侍郎,他从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乡里间非常有名。在建文帝登基初期,与齐泰、黄子澄等商议削藩之事时,卓敬就上奏了一封关于削藩方针的奏疏。

  他所提出的削藩方案与齐泰、黄子澄的策略截然不同,但却体现出了他别具一格的战略眼光。

  卓敬提出的削藩方案是先强后弱,优先对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动手。将朱棣传唤至江西一带,使他离开封地,失去羽翼,然后擒拿。

  等到朱棣与朱权这些实力较强的藩王被裁处,剩下的削藩事宜自然是水到渠成。可惜朱允文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导致最终兵败垂成。

卓敬有哪些事迹?为什么姚广孝劝谏朱棣一定要杀了他?

  朱棣捉拿到卓敬后,他先后多次招降卓敬都遭到拒绝,正当朱棣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辅佐朱棣登基的第一功臣姚广孝站了出来。

  他对朱棣说,卓敬的才华出众,当初向建文帝献计削藩,建文帝不肯采纳,我等才有今日。当初为正帝位,朱棣宁杀腐儒方孝孺十族,可如今将真正的强人摆在面前,竟然怀有仁慈之心。

  朱棣听闻姚广孝之言,恍然大悟,当即决定杀死卓敬,以除后患。卓敬听闻自己即将被杀,也不畏惧,只是坦然地感慨道,可惜建文帝不听自己的计策。朱棣害怕卓敬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最终下令灭了他的三族。

  总结:天下之大,有才者甚多。如同《马说》所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朱允文空有一手好牌,却打出了最差的结果。论土地,他是朱棣百倍,论兵员,更不止多百万,论人才,以全国之光,淹也淹死朱棣了。

  可是朱允文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伯乐,他相中的是齐泰、黄子澄等劣马,而像平安、盛庸、卓敬等千里马却骈死于槽枥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