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为何偏偏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背后原因揭秘

laokai ·

  历史进入到中平六年(189),时年33岁的汉灵帝去世,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血雨腥风的争斗。在帝都洛阳中,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与以张让、段珪为首的宦官势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笔者称之为“洛阳宫变”。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在洛阳宫变中,何进被宦官所杀,张让、段珪等人亦被逼自尽。至此,洛阳宫变以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覆灭而告终。不久之后,董卓便篡夺了洛阳宫变的胜利果实,擅行废立,废掉汉少帝刘辩而拥立陈留王刘协

  毫无疑问,董卓擅行废立,势必有树立个人权威以便自身专权的企图,此点无需怀疑。但他为何偏偏选中了刘协呢?这里面的具体因素有什么呢?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在立足《三国志》和《后汉书》的基础上,认为其实可以用以下三点进行解释:

  第一:董卓自认为与刘协“有亲”

  众所周知,刘协生母是王美人,其在刘协出生不久便被何皇后毒害。此后,刘协便由汉灵帝之母董太后抚养。正因如此,刘协在当时有一个外号,那便是“董侯”。

董卓为何偏偏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背后原因揭秘

  由于董卓本人恰巧也姓董,故而董卓自认为自己与董太后是同族之人,那么就与“董侯”刘协存在特定的关联,正如《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刘协)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在此情况下,董卓对刘协的认可度迅速提升,故他拥立刘协为帝便是理所应当之事。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切只是董卓的一厢情愿,事实上他与董太后和“董侯”刘协并无半点关系。董卓此举,其实是想借此拉高自己的身份而已。

  第二:刘协遇事稳重,有帝王之相

  洛阳宫变后,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在当时的表现不可同日而语。根据《后汉书·董卓传》所载:

  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

  由此可见,刘协相比于刘辩而言,更加稳重和从容。换言之,刘协更具帝王的资质和才能。通过这次对话,董卓无疑认为刘协更加贤能,更适合为帝,即史书中所说的“卓以王为贤”。

  需要指出的是,董卓绝非是为东汉前途考虑才拥立较为贤能的刘协为帝,而纯粹是把刘协贤能的这一客观事实当作他擅行废立的理由,以此来堵住群臣之口。因此,究其本质,董卓的目的无非还是为了个人专权!

  第三:刘协年纪较小

  刘协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故而在洛阳宫变时仅仅才9岁。对于董卓而言,改立刘协为帝,无疑更加利于自己掌控。毕竟,对于军阀而言,皇帝年龄越小便越具有利用价值。

  客观地说,与上述两点相比,刘协年纪较小才是促使董卓下定决心拥立刘协的最大动因。而这背后,赤裸裸地显示出董卓意图专权之心是多么的强烈。

  基于上述分析,洛阳宫变后,董卓之所以选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其实是经过一番综合的考量。只有拥立刘协,才最大程度符合董卓的利益,才更便于董卓专权!以上是笔者个人观点,期待各位的其它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