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饮食文化的跨界想象

admin ·

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主办的“地方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饮食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28、29日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马丁堂举行。会议旨在深入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本土发展与全球传播,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饮食与文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历史演变、宗教习俗、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等多方面视角透视饮食文化背后的社会机制。

  

继28日下午的小组学术研讨活动后,29日开展了针对多个议题的学术研讨,多名学者针对饮食与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食俗文化传承变迁以及饮食文化的跨界交流与传播等内容展开了发言与讨论,并展望了地方饮食文化的发展道路。

程小敏博士梳理了当前饮食文化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和问题,并展望了饮食文化在当下传承与发展的多重可能性。程小敏博士以云南过桥米线为例,发现过桥米线通过在经济生活、集体记忆以及民族交融中的嵌入式传承,表达了米线所承载的地方性与原真性,并在消费文化转型中,通过精品化的发展路径来实现饮食文化的核心传承与创意重构,这对传统饮食文化在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杨筑慧教授对糯米这一食品进行了深度探讨。糯米不仅是一种农业种植物,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它所隐含的更是一套社会机制,具有神圣的表征意义。糯米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被当做一种主食,更常常被用于神灵祭祀、节日庆典以及礼物馈赠,具有显著的宗教意义与神圣功能。因此,食物不仅只是为人提供能量,更建构出诸多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事项,形成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詹嘉教授,以装盛食物的器具为切入点,探讨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世界的影响。詹教授梳理历史文献后发现,景德镇在15—18世纪生产了大量精美的餐具、茶具、啤酒具、咖啡具等,这些陶瓷工艺品不仅具有艺术的价值,更通过海上陶瓷之路销售到欧洲,对欧洲人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提高了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品质。

  

小组学术研讨不仅有众多学者参与,更迎来了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饮食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郑树国先生。郑树国先生作为哈尔滨老字号“老厨家”的传人,介绍了哈尔滨菜肴的发展形成史。郑先生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介绍了每道哈尔滨招牌菜肴的发明故事,总结了官膳传统厨艺的历史沿革。在漫漫历史长河下,不同饮食文化的碰撞、交融,使地方饮食文化通过对异文化的借鉴与创新,同时保留传统核心厨艺,融合发展,渐渐形成了当今的地方食俗文化。

  

(图&文丨周力行&廖子宜,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