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作品中的“桂”,有着怎样特殊的意象?

admin ·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桂”,从植物指向性来区分,分为樟科桂树与木犀科桂花两种。但宋代文人笔下的“桂”,却是木犀花而非秦汉人所写之樟科桂树,其中有何深意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就其意象内涵,则是沿袭了前代樟科之桂的多种意蕴一一屈原香草喻人之高品,《招隐士》之赞隐者幽洁,方士炼药之修仙长生,郤诜东堂之对引申为登科及第等含义,同时又因宋人在创作时并未对植物种类进行严格区分,而将原本属于樟科桂的诸般寓意融合到对木犀科桂花的书写中,更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潮流的影响下衍生出新的理念。

image.png

  一、宋代桂意象的内涵沿袭

  (一)桂概念区分

  文学作品使用“桂”意象的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楚辞》,在历代墨客的书写吟唱中衍生出多种寓意。又因桂所含植物品类众多,而文人在创作时并未对其进行严格区分,使得桂的植物指向性变得复杂的同时,也令这一意象的外延得以扩大,从而其包含的意蕴也更为丰富。古籍中的桂主要有两大种类,分别是樟科桂树与木犀科桂花。

  先秦至魏晋时期所吟咏之桂,大多是樟科的桂树。最早大量提及桂的文学作品是《楚辞》。至唐宋时期,木犀科桂花这一品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文人的吟唱当中。唐人关注并描写其花朵的颜色与芳香,而有宋一代的咏桂诗文则更多地刻画花朵散发出的奇香,这也正是木犀的特性。除了从其物质特点入手描绘以外,宋人更注重香气予人的德性启示。

  宋人普遍存在的以桂花之清雅高洁的芳香寓意人之脱离凡俗污浊,不因外物所改的品节。同时宋代文人又将前代樟科桂树的诸般典故意蕴輮合到木犀之中,令“桂”这一大范畴意象演变得更为绚烂。

  樟科桂与木犀科桂花之所以被古人混为同一物种,以“桂”一名统称两科植物,或许正源于它们之间的诸多相似处,如皆生长在南方的山壑岩岭之间,且都具有凌寒不凋的生命力,并且都能开出白色的花朵等。而文人们在创作时只为借物抒发个人情感,对于具体的植物特性并未严格区分,并且诗文用语简洁凝练,便极为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淆。

  (二)宋代桂意象继承

  宋代的桂书写,以前代众多典故意蕴为基础,在结合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后产生一定的变化,催生出新的内涵,而非割裂了与往昔的联系。前人所用之意,仍在宋人笔墨中传唱不朽。

  桂被书写的历史久远,追溯至其最初被用于表情达意,从而具备文学意味之际,乃是《楚辞》。屈原大量使用各类香草花木作为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以修饰寓意人物高洁馨香的品质。宋人延续着发源于《楚辞》的桂之象征高士品节的内涵,这从时人对楚辞的草木注解中便可窥得一二。

  由《楚辞》生发而出的桂之内涵,除《离骚》《九歌》等篇章中的喻贤才高士的旷远清逸之致以外,还有《招隐士》中形容隐者不慕世俗功名,不贪身外权势,深居于山壑丛林间,隔绝凡尘的幽寂净洁。

  《招隐士》赋予桂的隐逸幽洁之意被后世文人沿用不休,有宋一代崇尚清雅高洁之性,士人追求人格精神的自由与独立,不愿受仕宦禁锢与君臣关系的约束,隐逸之风大盛。他们倾慕隐者的幽洁与不落凡俗,因此在抒发个人归隐之致时也大量使用桂意象。

  桂意象还常常与仙灵意象有关。桂作为一种植物,首先被古人认识到的还是其使用价值。汉至魏晋时期,统治者普遍渴求使寿岁长久之方,故而派遣方士或寻仙问药或研宄炼药。而樟科桂因其药用价值而被方士选中,成为了炼药以求养生的重要材料。

  因而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关于服桂得长生甚至飞升成仙的故事。众多食桂获长生的传说足以证明在这一时期内,人们笃信服桂可有助于人延年。方士以桂炼药求长生,神话传说亦显露出人们对桂之神奇效用的深信不疑,这样的时代背景渐渐赋予了桂些许不死灵药的意味,因此后来桂也就还与永恒的神界、仙人产生了某种联系。

  宋人接受了前人关于桂与仙的种种美好想象,并借此在诗文中抒发个人对于生死的感受。延续着前代人有关桂之于长生的意蕴,宋人吟咏之际,多以此物入生辰贺词以示祥瑞祝福。

  除此之外,桂既有留隐士之名,又与仕宦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同一物含有进退迥异的双重人生状态的寓意。桂与科举最早发生关系,乃是《晋书·郤诛传》所载,郤诛以桂林一枝、昆山片玉自比,凸显其卓越之处。

  这一典故被后世追求仕途的文人视为是其稀世才华与尊贵身份的代表而广为沿用,又因月中有桂、蟾蜍等神话传说,两相结合,便产生了如蟾宫折桂、广寒攀桂枝等多种说法,皆用来形容学子及第登科,获得功名。

image.png

  二、比德与桂的人格意蕴

  文学作品中以桂比人,来凸显其气性高远雅洁等特点的书写,实源于古人的比德审美传统。这一比德传统发展至宋代,与理学所强调的“格物致知”相融合,促使宋人更为广泛而深入地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事物,从中推敲领悟至理,以塑造自身品质。

  秦儒家的比德之说还停留在对某一事物的某些特性进行联想类比,以推导出其中能够带给人道德品质上的启发的层面上,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则把这种比德思维进一步扩大至各处,万般事物皆含真理,都可以有助于人的修身,故而宋人的目光所到之处,范围更为宽广,几乎无物不及。

  宋人对桂花的书写,主要围绕着从其味而得出的馨香致远、因其生长习性感受到的耿介傲直、以及由神话传说联想到高远绝尘三个方面的君子之德。

  (一)馨香远闻

  自屈原《离骚》《九歌》起,草木花卉之芳香便具有了某种喻君子高士品性之意。花草的馨香象征的正是君子人格。虽然《楚辞》中描写的桂香原本属于樟科桂树木枝的辛甘之气,但宋人并未对桂的植物种类加以严格区分,于是便把这种芳香的人格寓意融合到了木犀花之嗅中,使桂这一名目下的植物皆成为了君子美好品德的代表。

  (二)耿介傲直

  桂树、桂花皆生于深山万壑,岩崖叠峦之间,老根盘曲,枝叶缠绕,清瘦遒劲,又因生于石上,故而又平添了几分岩石的刚正。此外,身处严寒而不凋,四季常青为其不屈;花蕊绽放于众芳残败之际,不与百花争妍,且其色或白或黄,淡泊清雅为其傲骨。

  宋人从桂的这些生长习性之中,挖掘出了君子人格耿介孤贞之意,傲直不移之气。理学大家朱熹便作有多首咏桂之诗,其中主要描绘的都是桂花凌寒开放的特点,以凸显其刚正耿介的高远气节。

  (三)高远绝尘

  此外,与桂花相较世间凡花相去甚远的清淡色泽有关的又一个浪漫联想,乃是其本月窟仙葩。月中吴刚所伐之桂,本应是因具有治病养生药效而与修仙长生产生联系的樟科桂树,后唐宋之际,人们普遍被开放在金秋时节的木犀吸引,而中秋佳节又有赏月传统,人们的脑海中便自然而然地认为桂花就是那传说中的月中桂。此又生出木犀之脱俗绝尘的人格意蕴。

  宋人心中,桂无疑是天生仙种之物。从月中桂树,到木犀的仙姿飘逸,根生于天界,不染尘俗事,再进一步引申为高士隐者摆脱了尘世庸俗功名纠缠的高标绝尘,一心求静穆宁祌的心性修炼,有关于桂的神话传说和浪漫联想,使得这一物象的人格意蕴进一步丰满。

image.png

  三、宋代桂意象与隐逸、科举

  宋人以桂比德,从中领悟出有关君子高士的馨香远闻,耿介傲直与高远绝尘等人格寓意,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环境,衍生出更为丰富的桂意象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转变传统遁世归隐的决绝,选择兼顾治国安邦的大义与自身性灵自由的吏隐生活方式,二是用桂所代表的气性德行调和前代折桂的功名世俗之气,呈现出读书是为修性立德而非为获取名利的别样科举观念。

  (一)桂与吏隐

  桂自《招隐士》后便有留人之名,后又与炼药求长生、月中仙发生关联,其归隐养生的寓意不言而明。桂隐一词于南宋并不鲜见,文人士大夫主要以此表明自身向德、求清明之志。而以桂隐作为自身生命价值目标,展现出极具宋代士人别样隐逸生活内涵的,则是张镃。

  南宋时期,修建私家园林之风大盛,其中最为世人称道亦是保留资料最为完整的一座,就是张镃的桂隐。桂隐始于高宗赐给张糍祖父张俊的宅邸,此园位于杭州城北的南湖。四季流转,众芳夺目,园中梅、竹、菊等植物同样具备崇高的君子人格寓意,张镃为何单以桂冠以整座园林?究其缘由,离不开其心性与价值所求。

  在张功父(张镃的字)所作《自咏》一诗中,曾道出了其闲散,无心仕途的性情。仿佛自嘲的语气,表达的却是其不喜经营仕途的个性。而精心修建的所居之地唤为桂隐,乃是取《招隐士》中桂生于幽谷岩壑,远离人世的隐逸之致,以此展现张镃不愿因追逐功名而丧失其天然之性,守正持节,清远高洁的生命态度。

  此外,“桂隐”谐音“归隐”,同样抒发了约斋的价值追求。张功父在这一方自己苦心布置的天地中,悠游自在,与志趣相投的友人秉烛夜游,肆意欢饮,更兼诗文酬唱,抒怀咏志。

  选择不奔向僻静远人的山壑之中去与白鹿猿狖相伴,而是继续在朝为官却隐匿于自己精心营建的园林之中,这一生活方式,被称为吏隐,乃是一种萌芽于唐而被宋代士人广泛釆取的,较之传统遁世更为圆通和谐的隐逸之途。

  (二)桂与科举

  自郤诜东堂对答起,桂与科举及第便产生了联系。历代学子莫不以折桂表达对自身一跃龙门,获得功名的希冀。南宋方大琼《籍桂堂祈福祝文》便展现出对参试学子能够一飞冲天,及第登科的祈愿。然而对于天下人热衷于考取功名以进入仕途,却忽略了自身德性修养的现实情况,不少文人提出了批判,并阐发出了桂意象有关科举方面的新寓意。

  吴泳《胡应桂字说》展现了宋人对于道义的执着追求与清明的精神境界。南宋时期,文士对桂之于读书、科场的普遍态度,是持一种以理学的修身立德去调和传统折桂意象的功利世俗之心的。这样的理念,后来也展现在众多与桂相关的堂宇、书院记文之中。

image.png

  结语

  有宋一代,文人对桂的书写达到了高峰,虽然其吟咏的对象主要是木犀科桂花,但是宄其意象内涵,实则承袭了前代樟科桂树的诸般寓意。宋人从馨香之气、生长环境、四季常青、凉秋绽放、花色淡雅、以及月中仙葩等各个方面对桂这一植物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描摹,阐发出更为详尽的君子人格。

  众多文学作品刻画桂时都表达出这些思想,由此既进一步丰富了桂意象的寓意,也展现着两宋的社会、文化背景,反应出宋人清远高逸的精神面貌特征,以及对于气节、仁义、德性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