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为什么却没能继位呢?

admin ·

  朱高炽身体一直不好,朱棣必深知其身体状况,必早做打算,接受朱高炽早逝一事。朱瞻基于永乐九年(1411年)被立为皇太孙,确立朱瞻基大明第三代君主地位。朱棣很重视朱瞻基教育,希望朱瞻基是全面人才,亲自挑选状元胡广传授其儒家经典文学,又多次将孙子带去北征,学习行军打仗。时常带他下乡劳作,体会民间疾苦,希望他成为勤政爱民之君。

  隔代立储

  朱标之死,打乱朱元璋一切计划,为确保孙子朱允炆能完美继位,朱元璋擅杀功臣,只为朱允炆皇位稳固。功臣可杀,儿子不可杀,让朱元璋始终未能解决藩王问题。朱元璋驾崩前留下一席话,禁止各地藩王进京奔丧。人世间一切已管不住,自求儿孙多福。

  朱元璋驾崩不久,朱允炆大力撤藩,引起各路藩王强烈反抗,朱棣奉天靖难,推翻朱允炆政权,登基称帝。他担心“靖难之役”还会发生,为防止这个情况,在自己身体无恙情况下,极力培养孙子,打压朱高煦,希望他见好就收。

  朱高煦是靖难之役工功臣,数次挽救朱棣性命,性格跟自己很想,之所以失去夺嫡良机,主要就是目无法纪,残暴、无容人之量,有仇必报。这一系列个人情况,注定朱高煦成为不了合适储君人选。朱棣为大局考虑必不会选朱高煦。

  历史并不是完全不给朱高煦机会,朱高煦若能把握住机会,还是有机会成为皇帝,可他并没有。

  第一次,朱棣死于第五次北征回京路上,朱高煦并未抓住机会。让朱高炽一系人马抓住机会,回京继承皇位。

  第二次,朱高煦驾崩后,朱瞻基在南京监国,朱瞻基顺利躲过朱高煦必死之局,回京继承皇位。

  朱高煦把握能力、洞察大局能力不足,贸然起兵,朱瞻基瓦解其军心,顺利平叛,朱高煦父子被贬为庶人,不久后相继遭到诛杀。

  无论局势如何变动,朱瞻基必然是朱棣储君第一人选,朱高煦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政治方面不足,注定难于成为大明第三代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