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上皇的真实生活写照,他们过得憋屈吗?

laokai ·

  古代太上皇的真实生活写照,他们过得憋屈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战国末年,秦始皇挥师扫清六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之所以叫皇帝,是因为秦始皇自认"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创造出了这一尊称。作为大多数时候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在我国古代可谓是地位极高,因此,人们也将其称为"至尊"。

  不过,皇帝其实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地位最高者,有时,他也会被另一种人所压制,这种人便是"太上皇"。

  如今,人们提到"太上"二字,恐怕会想到道教人物太上老君,其实,早在《墨子》当中就曾经写道:"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在这里,太上就是最高、最上的意思,按照这一用法,那太上皇就是取"最高的皇"之意。

  我国最早的太上皇见于《史记》,其中写到秦始皇"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也就是让自己的父亲当了第一位太上皇。

  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新的大一统王朝,而他称帝时父亲刘太公还健在。据《史记》记载,刘邦最开始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刘太公,但这时有人对刘太公说,他虽然是皇帝的父亲,但还是臣子,不应该让君王主动拜见自己。

  因此,刘太公在下一次刘邦到来时变得十分拘谨和恭敬,得知原委后,刘邦赶紧尊父亲为太上皇,让其名义上拥有了比自己更高的地位,也让自己的拜见成为了名正言顺的事。

  未央宫建成后,刘邦曾经率群臣为刘太公祝寿,在席间,他曾经开玩笑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是在说,当年刘太公认为刘邦不学无术,没法像其兄长刘仲那样成就事业,结果如今刘邦却建立了如此大的王朝,实在是非常有趣。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皇帝的刘邦将太上皇刘太公称为"大人",而自称"臣",这就清晰地表现出了双方地位的高低。

  刘太公之后,以"何不食肉糜"的名句闻名的晋惠帝司马衷也曾经当过太上皇,只不过他是在自己的叔祖父司马伦夺权后被立为太上皇,这辈分就十分混乱了。

  要说历史上最著名的太上皇,其实上面说到的庄襄王、刘太公都没什么竞争力。相比之下,唐朝的高祖李渊、玄宗李隆基、明朝的英宗朱祁镇、清朝的高宗乾隆帝都要有名许多。

  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建立了唐朝,而在当了九年皇帝后,他将皇位传给了玄武门之变后彻底得势的次子李世民,成就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曾在为当上太上皇之后的李渊祝寿时表示:"百姓获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岂臣之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皇帝在对太上皇说话时仍然是自称为"臣"。

  生命的最后九年,李渊在太极宫专心享受晚年生活,生了许多儿女,最终于七十岁时病逝。在他去世的百余年后,大唐王朝又出现了一位太上皇,那就是曾缔造开元盛世,但因为安史之乱而失去威望权势,被太子李亨尊为太上皇的唐玄宗李隆基。当上太上皇后,玄宗居住在兴庆宫里,每日有高力士等人在侧侍奉,也算是衣食无忧、安详幸福。

  到了明朝,御驾亲征被俘的英宗朱祁镇在被放归京城后立刻被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奉为太上皇,并遭到了软禁。毕竟,当时朱祁钰已经是继位为帝,自然不会轻易将大权奉还给兄长。

  和李渊、李隆基、朱祁镇这样失去实权的太上皇相比,乾隆帝就非常不同了。他之所以要当太上皇,只是为了避免自己的在位时间超过祖父康熙帝。

  乾隆六十年(1795),为了不超过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帝,乾隆帝宣布传位十五子颙琰,也就是俗称的嘉庆帝,而自己则退居幕后,当太上皇帝。然而,尽管乾隆帝名义上已经是归政放权,但实际上所有政事还是交由他亲自处理的。

  因此,为了方便处理各项事务,当时宫中甚至有时仍然使用"乾隆"的年号。

  从以上这些事例来看,我国古代的太上皇们要么是因为有人抢走皇权或施加压力而被迫退居幕后;要么是出于自身厌烦政务等不愿继续在位的理由而主动转变。在日常交往当中,皇帝要向太上皇行礼参拜,也要自称为"臣";而在行使权力上,大部分太上皇并没有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