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都流失了哪些人才?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laokai ·

  魏国,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就魏文侯来说,在位期间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在魏文侯去世后,即位的魏武侯继续南征北战,将魏国的霸业推向了巅峰。

  也即在战国初期,率先称霸的魏国可谓第一强国,在综合实力上力压秦国、齐国、楚国等大国。但是,从魏惠王时期开始,魏国逐渐走向衰落,乃至于在战国中后期一蹶不振。对于魏国的衰落,原因是多个方面。不过,在笔者看来,魏国流失的三位顶级人才,是导致魏国衰落的重要原因。

  吴起

  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筑城。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在魏国担任将领期间,吴起不仅训练了精锐的魏武卒,还屡次重创秦国,促使秦国无法东进中原。但是,在魏文侯之后,吴起得不到魏武侯的信任,又遭到了魏国大臣的排挤,只能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来到楚国后,吴起获得了楚悼王的重用,于是,吴起以楚国令尹的身份,在楚国推行了“吴起变法”。众所周知,魏国在战国初期因为“李悝变法”的成功而走向强盛。而就“吴起变法”来说,同样帮助楚国走向强盛。原先被魏国压制的楚国,得以拥有和魏国相抗衡的实力。特别是在公元前381年,吴起率领楚军击败了魏军,饮马于黄河。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此消彼长,楚国向中原地区的扩张,自然给魏国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这让本就地处四战之地的魏国,更加捉襟见肘了。所以,放走吴起这位人才,自然是魏国的一大损失了。

  商鞅

  相对于“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力应该更加深远。和吴起,商鞅一开始也是魏国的人才。商鞅原本是卫国人,后跟随后魏国国相公叔痤。魏国国相公叔痤在临终前,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这位人才,又说如果不用商鞅的话,就要杀了他,不能让商鞅被别的国家所用。不过,魏惠王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既没有用商鞅,也没有杀了商鞅。不久之后,秦孝公在秦国求贤若渴,于是商鞅离开魏国,投奔秦国,并获得了秦孝公的重用。

  秦孝公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战斗”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尤其是秦军的战斗力,更因为军功授爵的影响,得以逐渐领先于山东六国的军队。在秦国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魏国和韩国可谓首当其冲,遭到了秦国的不断打击,其疆域更是被秦国日益蚕食。因此,在笔者看来,放走商鞅这位人才,对于魏国的影响同样很大,这也是魏国在战国中后期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孙膑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庞涓后来出仕魏国,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控制。当然,在妒忌心理的驱使下,庞涓又在魏国加害了孙膑,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可以这么说,遭到如此重创的孙膑,不仅痛恨庞涓,也对魏国心怀怨恨。在这个时候,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而这,无疑给了孙膑向魏国复仇的机会。在孙膑来到齐国的时候,后者虽然国力也在崛起,却没有改变魏国称霸中原的格局。但是,孙膑用两场战役让魏国的精锐力量损失殆尽,促使魏国失去了维护霸业的重要力量。

  最后,在桂陵之战中,孙膑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后放回魏国)。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在马陵之战中,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孙膑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魏国最精锐的魏武卒几乎损失殆尽,而秦国也趁机夺回了被魏国攻占的河西之战。

  因此,对于魏国来说,流失了孙膑这位古代历史上顶尖的军事家,可谓成就了齐国的霸业。综上,在战国初期,魏国虽然可以称之为第一强国,但是,因为流失了吴起、商鞅、孙膑这三位顶级人才,反而帮助了楚国、秦国、齐国这三个大国的崛起。而这三个大国的崛起,加快了魏国的衰落,导致魏国从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