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攻秦分别发动了几次?是什么样的结果?

laokai ·

  在战国历史上,山东六国有过五次声势浩大的合纵攻秦之战。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秦国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秦始皇正式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在很多人看来,秦国之所以能顺利消灭山东六国,固然是秦国国力强大的体现,但是,这也和山东六国之间貌合神离,各怀心思存在直接的关系。

  不过,实际上,在秦灭六国之前,山东六国已经意识到秦国这一重要威胁,并且试图压制秦国对外扩张的势头。为此,山东六国曾经策划了五次合纵攻秦之战。所谓“合纵攻秦”,就是指山东六国中的部分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攻打秦国。那么,问题来了,山东六国五次联合攻打秦国:胜利几次,失败几次?

  第一次合纵攻秦:失败

  第一次合纵攻秦发生于公元前318年—公元前317年,也即早在秦惠文王时,山东六国就已经将秦国视为心腹大患。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不过,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公元前217年,秦国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三国联军,歼敌8.2万,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在第一次合纵攻秦中,联军之所以失败,一方面是楚国和燕国坐观成败,没有出力,另一方面则是魏国、韩国、赵国之间缺乏配合,没有及时互相支援。

  第二次合纵攻秦:胜利

  第二次合纵攻秦发生于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96年,此战也被称之为第二次函谷关之战。按照介绍,匡章在齐闵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军大破巅峰时期的秦国,攻入函谷关(战国时期唯一入秦关的将领),秦昭王遂归韩河北及武遂、归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对于第二次合纵攻秦,可谓名将匡章的巅峰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齐国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得以攻入到秦国的函谷关之中。吃到败仗的秦国,只能选择割地求和,也即归还了之前从韩国、魏国手中攻占的部分疆域。

  第三次合纵攻秦:没有交手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为了抬高自己,同时也为了打击邻国,离间齐国与战国七雄中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于同年十月派魏冉去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这就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秦齐并称东西二帝的事件。不过,在苏秦等人的建议,齐闵王去除了帝号,并联合诸侯国攻打秦国,也即发起了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

  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而且,能屈能伸的秦昭襄王,又一次选择割地求和,将之前从魏国、赵国手中攻占的部分疆域归还。因此,第三次合纵攻秦中,双方并没有实际上的交手。当然,考虑到第二次合纵攻秦中吃到的败仗,秦昭襄王率先示弱,以此避免五国联军再次攻打请哟。

  第四次合纵攻秦:胜利

  第四次合纵攻秦发生于公元前247年。彼时,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大败秦军,并追至函谷关后撤军。这场战役发生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彼时,山东六国已经是虚弱不堪了。但是,只要六国联合起来,依然可以在正面战场击败秦国。

  第五次合纵攻秦:失败

  第五次合纵攻秦发生于公元前241年,这一次齐国没有参加,赵、魏、韩、燕、楚五国组成联军攻打秦国,由赵将庞暖指挥。虽然五国联军一度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陕西临潼北),此战也被称之为“蕞之战”。但是,当秦国集中兵力反击后,五国联军立即溃败。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山东六国曾经五次联合攻打秦国,两次取得胜利,两次吃到败仗,还有一次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因此总体战绩还是不错的。既然如此,为何五次合纵攻秦没能重创秦国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主要还是因为山东六国之间的利益和立场不同,在攻打秦国的战役中很少会全力出击,也即大家经常指望其他诸侯国吸收伤害,自己趁机收获战果。

  并且,在取得胜利的战役中,齐国、楚国、魏国、韩国、燕国、赵国这六国往往没有做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也即没有继续在秦国的疆域上扩大战果,而是在获得一定好处后就各自退兵。在这样的情况,秦国虽然会有一定的损失,却没有元气大伤。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秦国又可以继续对山东六国步步蚕食,从而形成“温水煮青蛙”的效果,等到山东六国恍然大悟的时候,已经无法阻挡秦始皇嬴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