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何绝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是单名呢?是被谁影响的?

laokai ·

  三国时期有很多内容能够发掘探索,为什么三国时期的人物名字都是单个字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如果去翻阅三国里的人物的姓名时,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像是几个隐士庞德公、黄承彦(据说“承彦”还是诸葛亮岳父的表字),还几个不确定的,像是曹安民(可能是表字)、傅士仁(士仁)、郭攸之(之可有可无)等之外,三国中各个阶层、三教九流所有人物的名字几乎都是单名。

三国时期为何绝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是单名呢?是被谁影响的?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曹操、刘备、孙权、荀彧、周瑜、关羽、张飞、赵云、张辽、甘宁、袁绍、刘表、士燮、张角等等,而三个字的多是复姓,比如诸葛亮、司马懿、公孙瓒等等。即便是“七实三虚”的《三国演义》,罗贯中所虚构的人物也多是单字就。

  从史书上可查的人名上来看,这一普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如王羲之等两个字的人名的出现才终于开始有了两个字的人名(即二名)。而再往前看,从《后汉书》等史籍来看,几乎能查到的人的姓名也都是单字的。也就是说,从东汉到两晋南北朝,人名的单名风潮一共持续了三四百年,这就奇怪了,为什么这段时间内人们都只起单名呢?

三国时期为何绝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是单名呢?是被谁影响的?

  这事儿还要找我国古代“第一穿越者”(疑似)——王莽。

  西汉末年的王莽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人物,他通过篡夺西汉,建立了自己的新朝,并在称帝之后大力推行了自己的新政。作为一个儒家学派的忠实粉丝,王莽还是一位狂热的复古爱好者,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

  因此,王莽便以复周礼为目标,搞了很多政策,像是改奴婢为“私属”,推行井田制,实行“五均六筦”制,从土地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几乎无孔不入。最闹腾的要属改名,他不仅把西汉的官名按照周礼改了一遍,还把全国的地名都折腾了一遍,这也差点把后来负责编写《汉书》的班固给逼疯。

  就连人名也未能幸免。王莽为全国人起名制定了准则,他认为二名是不合乎礼节的,规定所有人名字都只能用一个字,两个字的人都要改为单字。在他的严令推行下,全国掀起了一波改名浪潮,甚至连周边的匈奴单于都把二名改成了单名。

  而王莽的这一灵感,则是来自于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的公羊高的主张。

三国时期为何绝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是单名呢?是被谁影响的?

  据说,孔子在删定《春秋》时,经常将两个字的名改成单名。而据传是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羊高主编了一部《公羊春秋传》,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在这部宣扬儒家思想的著作里,公羊高将孔子把二名改成单名的举动视为有微言大义之举,因此认为二名是“非礼”的。

  西汉时期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建议,以独尊儒术为正统思想,而这位董仲舒的理论依据就来自《公羊春秋传》。于是,“二名非礼”的观念从当时起就便日渐深入人心,但这毕竟不是强制性的规定,所以在上层社会中,二名还是能和单名分庭抗礼的——直到王莽的出现。

  关于王莽对单名的规范,还可以从这件事情看出来。据《汉书·王莽传》中记载,当时王莽的长孙王宗,曾与他的舅舅合谋,企图谋权篡位,结果被发现,畏罪自杀。虽然人死了,但是法律还得执行,于是王莽下令:

  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贬厥爵,改厥号,赐谥为功崇缪伯,以诸伯之礼葬于故同谷城郡。

  也就是说,王莽的长孙王宗原名是王会宗,现在(虽然畏罪伏诛但还是要)按法令改回原名,并进行贬爵以示惩戒。

三国时期为何绝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是单名呢?是被谁影响的?

  虽说王莽的新政推行没十五年,就被各地风起云涌的起义给推翻,其后,再建汉室的刘秀为首的东汉政权也一直致力于消除王莽新政的影响,并恢复了西汉的官名和地名。但唯独“二名非礼”却在当时形成了一种常识性的观念而得以留存,所以,从那之后单名的风气就这样流传了下去。

  这也是单名在三国时期如此普遍的原因,并一直持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后来到了晋宋之际,东晋的各个门阀世家在权力斗争和战争中纷纷走向衰败灭亡,原来的寒门走向了历史前台,许多规则得以重建,人们取名也不再受“二名非礼”的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