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对朱棣有多忠心?他的能力如何?

laokai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张玉的故事。

  有许多故事,听上去充满喜感,细细一品,却能潸然泪下。例如这段:

  一个皇帝被敌军围困,眼看要不行了,将军遂带着人马救援。将军想“我身经百战,你不会有事”,结果一到现场,傻眼了,人呢?找吧。找不到?继续找吧。来一个杀一个,累死我了。

  接下来,换一种叙述方式:

  皇帝被敌军围困,将军冲进去营救,可已经杀了一天都没有见到影子,有人说“已经被救出去了,我们回吧!”将军偏不,因为在他看来,每一个疏忽的决定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眼看夜幕降临,敌人一波一波地进行增援,将军的力气也耗尽了,没谁想到,这时他已经接近60岁。

  哦对了,所谓的皇帝就是“朱棣”,将军即是“张玉”。

张玉对朱棣有多忠心?他的能力如何?

  公元1343年,张玉出生在今天的河南开封,通过选拔在元代的朝廷做上了枢密院的知院。枢密院古来有之,史书称“五代至元朝的最高军事机构”,张玉的职务总结下来就是:主管军事机密、边防部队、中央禁军。

  话说到这里,我们不妨疑惑,好好的一个军事首领,为什么跑到明朝朱棣身边了呢?原因很简单:元朝亡了。

  元亡以后,张玉追随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往漠北逃亡,但是耐不住大势已去,终归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于是,公元1385年,时已42岁的张玉投奔明军。历史中有一条铁的定律,专门用来检验谁才是“天下大势”,即同样素质的人才投放到不同组织,看谁如鱼得水,看谁又举步维艰。张玉有勇有谋,在元朝落得逃亡下场,而在明朝却成国公,就是因为当时元代没落,明代才是大势所趋。

张玉对朱棣有多忠心?他的能力如何?

  当然,张玉之所以混得好还因个独特的优势,他曾经是枢密院的知院。由于长期掌握国家军事机密,他更懂得地缘政治、屯兵要素。朱棣自己说过“张玉善谋,朱能善战”,所谓的谋,恐怕是由掌舵经验和丰富的信息堆积而成。

  从1835年,到1400年,张玉利用军功建立起明朝对他信任,并且成为朱棣的左膀右臂,于他而言,朱棣大概还给了知遇之恩。这也是为何,靖难之役爆发,张玉毅然决然地跟随,甚至献出生命。

  公元1401年,朱棣大军攻打东昌,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聊城,与盛庸相遇,对方用山作为依仗,背靠大山摆开阵列,朱棣冲进去以后才发现突围困难。朱能与张玉几乎在同一时间带兵救援,结果朱能与朱棣成功汇合,而张玉一直没有找到人。

  前面我们说过,盛庸占据地形的优势,燕军不容易突围,加之张玉没有找到朱棣是不会罢休的,最终,也不知道奋战了多久,生生被累死。战死沙场的将军数不胜数,可是能退却不退,累死沙场的老将却绝无仅有,更何况此时他已经58岁了,精神惹人敬畏。

张玉对朱棣有多忠心?他的能力如何?

  张玉是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死掉的第一个要员,为燕军带来的悲愤、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1402年,明都被破,朱棣继位成明成祖,并且追封张玉荣禄大夫、右国柱、荣国公,这番死后哀荣来的并不迟。1425年,再次加封张玉荣国公,其子张辅为英国公,爵位世袭罔替,有点类似于清代的“铁帽子王”。

  不得不佩服张玉的能力,在元代,进入最高军事机,到了明代仍旧算得上军事大亨。不要忘记,元明可是互为敌人的!张玉的辉煌得益于所处时代“动荡”,因为动荡,燕军急需用人,遂不计前嫌。同时,何尝不是得益于他自己的魄力。

  古往今来,能力出众者多刚愎自用或者目中无人,张玉不仅视朱棣为主,还为他献出生命,不由得好奇,朱棣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张玉又有何等心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