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为红颜”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吴三桂有着怎样的考量?

laokai ·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吴三桂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吴三桂是明朝末期最后一个敢于和清朝军队抗衡的名将,也是明朝末期最后一个军事支柱。1644年,李自成举兵来犯,崇祯皇帝试图抓住明朝最后一根稻草,任命吴三桂为平西伯,率兵支援京师。然,吴三桂聚集50万军民后,并没有支援京师。

  原来,李自成率大军是有备而来,在吴三桂集合军队的时候,已经攻陷北京。

  这时吴三桂的处境十分尴尬,进退两难。前有李自成大顺军,后有多尔衮大清军,大有“一着走错满盘皆输”之势。因此,吴三桂此时犹豫不决。吴三桂与他这50万大军“师出无名”,“无所归属”,又是一块大肥肉,因此,双方都想拉拢吴三桂。

“怒发冲冠为红颜”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吴三桂有着怎样的考量?

  吴三桂并不愿意降清,因为他与清军交战多年,曾多次拒绝清廷招降,已成骑虎难下之势,万难再改口投降清军。而此刻李自成送来了他急需的粮饷、银两等劳军物资,于是他效仿他的父亲吴襄、同事唐通,投降了李自成的农民军。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似乎已经是完美结局,但奈何“世事难料”。

  本来,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已经投降了农民军,但是不久,吴襄却被农民军殴打勒索,而且农民军的将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获悉这些消息后十分气愤,立即率领部属返回山海关,并发誓与农民军决一死战。

  或许你力量薄弱,但是“真香定律”永不缺席。吴三桂想到了与清廷联手共抗李自成。多尔衮被多变的吴三桂整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时难以分辨吴三桂的真假,为了安全起见,他将吴三桂派来的信使扣留一人,另外派一人跟随另一人前往山海关探听虚实。

  与此同时,多尔衮改变了作战计划,命吴三桂带红衣大炮随大军向山海关进军。四月十六日,复信吴三桂,要求他率众归降,并许诺封以故土,晋封藩王。

“怒发冲冠为红颜”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吴三桂有着怎样的考量?

  四月二十日,清军抵达连山,吴三桂第二次派人求见多尔衮,催促多尔衮率军直入山海关,共同对抗农民军。

  此时李自成亲率大军征讨吴三桂,并于二十一日抵达山海关与吴三桂军激战。在第二次接见了使者后,多尔衮昼夜行军二百里,于二十一日晚驻扎在山海关城东北十里左右,原因还是不信任吴三桂。

  为防吴三桂有诈,大军安营后就派人打探虚实,并派人监视吴三桂军。吴三桂不敌李自成,连连派人敦请清兵入关,事已至此,多尔衮相信了吴三桂,于二十二日入关,吴三桂亲自出关迎接多尔衮,并投降清军。

  双方约定如下:

  清兵帮助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后,黄河以北归清,封吴三桂为王黄河以南归明,立崇祯太子(或诸王)于南京双方约定使吴三桂利益最大化,并且在世人面前挽回了一些颜面。更为主要的是,双方的约定使多尔衮实现了世代以来的渴望,顺利进入了山海关,为入主中原打开了门户。而吴三桂投靠清廷的目的是什么呢?

“怒发冲冠为红颜”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吴三桂有着怎样的考量?

  首先要肯定的是,他在李自成的农民军那里待不下去了。

  吴三桂手握重兵尚且被人欺凌,假如有朝一日失势,受制于人,就更加难以想象了。但是,相比之下他的亲友、部将等投降清军后却受到极好的待遇。虽然说吴三桂背叛农民军的起因是父亲和爱妾受人欺侮,但深究原因,恐怕也是吴三桂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南明永历帝曾评价吴三桂:“将军本朝之勋臣,新朝之雄镇也……奈何清军入京,外施复仇之虚名,阴行问鼎之实计。“明朝遗臣朱舜水评:“吴三桂愚騃竖子,失于较计”。由此可见,吴三桂并不像传闻那样“冲冠一怒为红颜”,反而是有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