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65岁写给女道士一首词,道士读后为何绝食而亡?

laokai ·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韦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千万不要把唐朝的“女道士”和道心笃定、六尘不染等词语挂上钩,因为她们是极为特殊且高贵的敏感群体。唐朝皇室及贵族之女常有入道者,入道后的生活随性自由,因此竟逐渐引为风尚,大家闺秀、千金小姐纷纷涌入道观。

image.png

  又因为唐朝尚道之风浓郁,不少文人遁入习道生门,因此唐代诗人之中有很多都与女道士谈过恋爱。比如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道号无上真,李白与王维甚至还因此成为情敌。所以如今读到诗人与女道士之间相互唱和并不奇怪,鹿虔康就曾为女道士写下“玉佩摇蟾影,金炉袅麝烟。露浓霜筒湿,风紧羽衣偏”的句子,俨然一副红飞翠舞的歌女形象。

  韦庄是晚唐五代时期著名词人,为花间派代表作家,与温庭筠齐名,词风清丽,情致雅然。韦庄生于王朝更迭之际,在唐朝覆灭之后,他转而投靠前蜀王建,此后便终生以丞相身份仕蜀。不过,在前蜀任职期间,韦庄遭遇了一桩人生悲事,写下了一首感伤之词,成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

  《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女冠子”的词牌出自道家乐曲,由于唐代女子不束冠,唯有女道士戴冠,所以凡有冠者,皆是女道士,此后词人便以“女冠子”来为女道士抒情纳意。韦庄这首词以女道士的口吻去诉说相思之愁,实际则是反为之,即抒发他与女道士离别之后所产生的情愁。

image.png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竟然连续使用两句用以记载日期,这种写法在整个词史上都极为少见!有学者评价曰“冲口而出,不假妆砌”,这好像是日记本里的开头,又像是他醉酒后所吐露的真言,足可见女子对“别君时”的记忆之深,分手那天,深深印进了他的灵魂。

  整整一年,别离已经一年,痛苦的相思也已一年,女子经受了无限煎熬,却始终念念不忘与君离别时的样子:“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那一天,女子忍住泪水假装低头覆面,含羞皱着眉头。“佯”,不是做作而是掩饰,是对离人的最后的心疼:女子不忍对方见到自己满脸横泪的样子而更加悲伤,只好假装不去看他。

  可是,离别之时为何会“含羞”呢?小解认为,这恰恰对应了“佯”字:女子假装低头,总得找个理由吧,而“含羞”就是理由!她假装是因为羞涩而低头,其实则是为了掩饰悲伤;同时,别离之际总有千言万语要讲,可总会越说越伤,女子始终难以启齿,这是她“含羞”的另一个原因。

  这一句简直惊为天人,难怪清代文学家陈廷焯评价道:“起得洒落。‘忍泪’十字,真写得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相爱的两人必须要分开呢?

  词解记载:“此二首乃追念其宠姬之词。前首是回忆临别时情事,后首则梦中相见之情事也。明言‘四月十七’者,姬人被夺之日,不能忘也。”

image.png

  韦庄曾带着一位如花美姬一起进入前蜀,却不料因此而招来王建横刀夺爱。四月十七,正是韦庄送宠姬入宫之日,而这位宠姬就是词中的“女冠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下片中,韦庄竟不知魂已断,实际是故意装糊涂,撕心裂肺的是他自己,焉能不知?只是不知比知更悲罢了。他所不知的或许是魂断的时刻,是当时即断,还是如今才断,还是这一年中慢慢撕断的?又或许,不必有意区分彼此。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这一句极具悲伤效力,我们分两层来讨论。

  首先,说明了韦庄的孤独与寂寞,满腹思愁无与人诉说,唯有对月伤怀,这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异曲同工,一种旷世的孤独油然而生;其次,“天边月”其实也是子虚乌有,月没有感情,更不会去安慰谁,它只不过是韦庄聊以慰藉的一种寄托罢了,理解了这一点,才明白此句欲哭无泪之处。

  写下此词时,韦庄已是65岁高龄,可以想象相思之苦是如何摧残这位花发老者的。韦庄情真意切,宠姬亦情深似海,当这首词传到她耳朵里,顿觉万念俱灰,于是绝望而亡。这首词也被后世奉为千年经典,引为绝唱。